【記者胡梓筠 報導】
為了讓新聞系的學生能夠學習卓越新聞獎得主的專業素養,系上邀請新聞採訪報導獎得主─何榮幸、高有智,給同學來一堂震撼教育。兩人除了解釋得獎作品─休耕啟示錄,所欲傳達的台灣農民血淚史外,也藉由自身的努力經驗來勉勵學生。﹝高有智(左一)、何榮幸(左二)與阿孝、麗雲老師合影留念。﹞
雖然原定教室座位全滿,但觀眾還是不斷湧進,為因應眾多聽眾的要求,便換到118。經過一番折騰,演講終於開始。何榮幸說「會寫這個專題,是受到無米樂的啟發,這部片讓大家重新關心老農民。」但感動後,如何用白紙黑字化作行動,才是真正的考驗。因為中國時報總編輯黃清龍覺得無米樂可以,為什麼中國時報不行?便邀請兩人來寫這個專題。
不過何榮幸表示「我要做的不是讓人更感動,而是可以改善的措施。」而高有智補充:「追求感動新聞,對記者來說太奢侈」,因為這類弱勢新聞,報社多半採炒短線的作法,而不會長期培養人才。
高有智覺得他不是為了做專題而做專題,「應該是讓你去寫你真的想寫的。」何榮幸說:「專題的核心,最後多會回歸到人。」這人不僅是指受訪者,也包括與報社之間的拉鋸。
提到受訪者,聽眾馬上提出要如何突破受訪者防備的問題?高有智以澎湖空難為例,「受訪者會防就是因為不知道記者的採訪目的,所以讓受訪者了解採訪目的是首要工作。」再來,「就要設身處地去想,所以對待空難家屬就要有同理心」。因此,第一具受難屍體的獨家新聞就是高有智跑出來的。
聽完演講,學生不僅了解到許多農民面臨的困境,也折服於兩人不畏艱辛的工作精神,兩人豐富的演講內容得到與會聽眾的一治讚賞,許多人在會後就跑上台,與兩位分享心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